欧美债务市场上的变故,似乎尚未冲击“中国制造”的出口成绩。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中国出口10493.8亿美元,同比增长23.4%。“中国制造”的出口表现,远超年初预期。
期间,在基数较大的基础上,中美、中欧的双边贸易增长了18.5%到21.1%。欧美主要贸易地区的地位仍然稳定。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陆志明认为,标普调降美国主权评级、欧洲身陷债务危机,短期内会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较大冲击;但在中长期内,对中国外贸环境影响有限。
陆志明认为,影响中国出口的长期因素,主要是欧美包括就业、经济增长在内的经济基本面变化。如今,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遇阻,新兴市场国家通胀压力居高不下,经济增速放缓迹象显现。但全球经济复苏的总体趋势并未出现太大变化,也不太可能爆发新一轮的金融危机,中国外部的出口环境变化不大。
但上述乐观统计数据和分析判断,未能阻挡接二连三的“中国制造”利空消息。对外,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被削弱。对内,物价上涨,“中国制造”成本压力加大。 8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升破6.4,创下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的新高。
7月,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7.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1.0%。两者都远远高于同期6.5%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刚刚结束的7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虽仍高于50%,但已连续四个月回落,创下自2009年3月以来的最低点。中国制造业经济呈增长态势,但增速继续趋缓。
(协会秘书处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