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各地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各地信息 >> 正文

成都2014年上半年造车455万辆半年造车45万辆 全年冲刺90万辆

发布日期:2014-11-21    作者:     来源:     点击:

 

www.chengdu.gov.cn   2014-07-12   来源:成都日报

 成都造汽车在市场上的持续走俏。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和车界平稳增长的背景下,作为我市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龙泉驿区汽车产销延续一路高歌快进的势头,在市场应接不暇的订单中,更是交出一份惊喜的答卷:前6个月,全区共生产整车(机)45.05万辆,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4.82万辆,相当于多了两个月的产量。

一汽-大众日产量1900

   最新数据显示,前6个月经开区共生产整车44.54万辆,整机0.51万台。在整车队伍中,尤以一汽-大众的表现最为突出。

   在近百家配套企业的互动下,一汽-大众搭建了全产业链生产格局,产能从全面释放变成深挖潜能。在一汽-大众成都生产基地,东西两大总装车间内,新速腾和全新捷达开足马力进行生产:5秒,一块厚重的钢板在冲压车间自动成型;51秒,总装车间内搭建起一辆汽车的整体骨架;60秒,从生产线上开出一辆崭新的汽车……

   “我们东西工厂齐头并进,24小时三班制生产,日产量接近1900辆,已经超出了最初的产能设计。一汽-大众成都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企业仅用了6个月时间,便实现了产量299912辆,这一数字已是基地最大的生产能力。

  除此之外,一汽-丰田超过7万辆,吉利高原3.1万辆,大运1.9万辆等,都成为成都造队伍中的坚实力量。其中,沃尔沃汽车已突破万辆大关,达到了1.3万辆,产能正逐步释放。

   沃尔沃新基地、成都大运新基地建成投产,沃尔沃S60L、奥普力国四等新车型带来了新市场,成为经开区做好加法踩好油门的强大动力。

   2012年的37.5万辆,到2013年的73.2万辆,完成了汽车空翻。进入2014年,空翻后的惯性带来高增长的持续,半年实现了45万辆。对照全年计划,经开区奋战80万辆的生产目标将再一次被改写,有望实现90万辆,向着百万辆造梦想进军。

产业聚焦效应不断增强

   在整车企业强势发展的带动下,汽车上下游产业链条上的相应配套企业,同样得到快速发展。

  走进博世成都工厂,一台台崭新的机器设备分工明确地摆放着,全自动化的机械手飞快地作业着,它们时而将一个个原料抓住打磨,时而又将小小部件进行加工、组装……在流水线上,运输的是一个个制作精细的传感器。

   据介绍,包括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电子稳定程序ESP等德国博世拥有的多项汽车技术专项产品已实现了成都造博世成都工厂将达到年产140万套先进的ABS/ESP及轮速传感器。博世的成都造产品将覆盖整个中国市场甚至面向全球,年平均产值预计将达到20亿元人民币以上。

   “一汽-大众入驻后,慕名而来的零配件企业多达28家。成都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政府借势招商后,吸引到100多家零配件企业入驻。一汽-大众带动的投资有望达到直接投资的2倍。

   放眼全市,汽车产业作为我市重点优势产业之一,其在短短10年左右的时间内,由最初的“0”起步发展到如今的千亿产业集群。目前,成都已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整车生产基地,初步构建了以成都经开区为核心区,新都区、青白江区为集聚地的汽车产业发展格局。汇聚了一汽-大众、一汽-丰田公司、沃尔沃、吉利、重汽王牌、一汽解放青岛等一批国内外知名整车生产企业,特别是不久前神龙汽车第四工厂的强势加盟,让我市汽车产业发展再次迈上新平台。

  如今,我市已形成涵盖轿车、客车、越野车(SUV)、载货车、专用车等各类车型较丰富的整车生产体系和以发动机、车身、车桥、汽车仪表、内饰件为代表的较完整的零部件配套体系,产业聚焦效应不断增强。汽车产业核心发展区域——成都经开区被列为国家新型工业化汽车产业示范基地。

五星级服务促全线飘红

  6个月共生产整车(机)45.05万辆—— 我市汽车产业发展核心区域的强势增长,让全国汽车市场为之震惊。在全国汽车产业平稳增长的和谐步调中,不少车企仅是微增长。而成都汽车项目却纷纷快步前行、逆势激增,这源于科学的产业布局和五星级的发展服务。

   “我们的汽车产业是由多点多极的整车企业共同支撑、并肩发展的,这样的聚集发展打造了一个良性的格局。经开区发服局相关人士分析,虽然公务用车采购、国四标准等新政对部分车型市场造成了影响,但经开区通过发展轿车、越野车、客车、专用车等多点布局,多足并行,受到的冲击并不大,企业也通过积极转型,寻找到新的稳定的市场增长点。

   “五星级服务,促成了一组组飘红的经济数据。从项目引进到开工建设,从建成投产到扩产增效,在汽车产业发展核心区域——龙泉驿区(经开区),已建起了一套完整的跟踪服务链条,通过上门帮助、现场办公、专题会商等方式,及时解决企业发展难题,为汽车产业加速过弯保驾护航。龙丽萍 徐伟 本报记者 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