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四川日报
2015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的一年。这一年,西部经济大省四川经历了哪些考验?又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今日起,本报推出《2015经济发展专稿》系列报道,从转型发展的四川定力、深化改革的四川动力、创新创业的四川活力、扶贫攻坚的四川合力等四个维度,梳理一年来四川经济走过的历程。敬请垂注。
看规模——今年全省经济总量有望迈上一个崭新的万亿元台阶,成为西部率先撞线3万亿元的省份;
看速度——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前三季度GDP增速达8.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1个百分点;
看含金量——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CPI低位温和运行,全年新增就业80万人的目标任务提前完成,百姓获得感更强。
在宏观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的2015年,四川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答卷,为“十二五”收官画上圆满句号。
谋划早 行动快
经济大盘平稳运行、稳定增长
四川以超常举措、过硬办法,强力稳增长。前11月成绩单显示,四川经济平稳运行。
看工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与1-10月持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8个百分点。
看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7%,备受关注的第二产业投资增长4.0%。
看消费,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1.9%,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个百分点。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邓翔评价,政府之手果断出击、积极作为,成为全省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抓得准 看得远
经济结构加速战略性调整,产业加快向中高端迈进
年底,随着一批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全省高速公路里程将刷新纪录——突破6000公里。从2011年突破3000公里到今年突破6000公里,四川“十二五”期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翻了一番。
然而,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确保四川经济行稳致远关键还是要推动转型升级。正所谓“稳中求进”,“稳”为“进”赢得空间,“进”为“稳”提供动力,“求”则是要牢牢掌握经济工作主动权。
转型发展是新常态下抢占发展先机的最佳路径,最需要有定力、有历史责任感、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是全省上下的共识。
外界评价:尽管下行压力增加,但身处中国经济“最大回旋余地”的西部,“领头羊”四川的经济底气更足。
走过“十二五”,面向“十三五”,四川仍将以专注发展的强大定力,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昂首向前!(记者 董世梅 曾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