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9-22来稿:宜宾市机械装备办
第四季度,全市将紧紧围绕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的年度目标,全面落实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工作部署,在绿色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取得新成效,着力建设现代工业强市,筑牢长江上游绿色发展示范市、川南区域中心大城市的产业支撑,加力加劲,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两轮驱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加快融入“互联网+”,积极开展“互联网+工业”试点示范,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合作、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等措施,促进名优白酒、综合能源、化工轻纺建材等传统特色优势产业逐步走向精细化、高端化,推动传统支柱产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积极搭建军民资源共享和成果转化平台,鼓励支持“军转民”、“民参军”,加快推进四川省军民融合核元件产业基地建设,力争建成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
二是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突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方向,大力组织实施轨道交通、智能终端等八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力争“十三五”末,全市新兴产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把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趋势,加快实施《宜宾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加快培育物流大数据中心及在线服务平台、智慧园区平台、工业云等一批专业服务平台,力争建成全省生产性服务业重要示范区。
(二)突出做强市场主体,壮大企业数量和规模。
按照“企业+资本+互联网+科技创新”的思路,引导企业加速推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建立完善科学的决策和激励机制,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积极实施“互联网+制造”,实现转型提质增效。鼓励推动有基础、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实施兼并重组,优化资本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促进规模化、集群化、集约化发展。积极推动五粮液集团实施“千亿工程”、丝丽雅集团和天原集团实施“三百亿工程”、宜宾纸业、中核建中、惊雷科技实施“百亿工程”,引导促进全市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间的协同发展和优势互补。鼓励支持技术先进、扩张力强的中小微企业做大规模、提升档次,围绕新兴产业发展培育形成一批专业化优势显著、竞争力强的“专精特新优”企业,支持“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高度关注困难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多措并举支持有市场、有订单、有潜力的困难企业保生存、谋发展,积极稳妥引导资不抵债、扭亏无望、转型无力的企业依法退出市场,推动工业经济去腐生肌。
(三)突出项目推进,扩大工业有效投资。
着力推进2016年全市2000万元以上149个重点项目建设,千方百计协调解决影响项目进展的要素保障问题,下半年特别要重点督促推动六尺巷酒业1500吨白酒技改扩能项目、芙蓉集团嘉业机械技改搬迁等 20个项目开工建设,恒旭集团机械制造产业园、筠连森泰页岩气公司日处理37万方页岩气等31个项目竣工投产,积极争取浙江油气田公司在宜页岩气开采等大项目纳入我市规上工业统计。突出产业招商促转型,加强对国内外产业动态、发展趋势和政策信息的研究,发挥我市沿江临港、资源富集和政策配套等组合优势,储备、包装、推介和引进一批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创新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重大项目,积极推进与省铁投、新筑路桥共建轨道交通产业平台,与同济大学、西南交大共建产业研究院,与亚中讯公司共建智能终端产业基地。
(四)突出协同合作,壮大园区经济规模。
加快优化产业园区管理体制机制,认真研究全市重点园区发展定位,探索招商与产值、税收等利益挂钩的办法;建立园区间利益分享机制,积极支持园区与园区之间协同合作,避免园区产业雷同、恶性竞争。加强园区投融资、研发设计等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吸引龙头企业、工业地产商、专业营运商等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发展或在园区内独立打造 “园中园”,大力支持临港开发区产学研城一体化发展。
(五)突出保障协调,优化工业发展软硬环境。
加强组织保障,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深化市领导联系重点产业制度。深入实施工业企业问题清单制度,扎实推进千名干部联系千户企业“进企业、结对子、解难题、促发展”的“双千”活动。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宜宾工业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宜宾工业经济产业转型创新发展战略策划编制工作。着力推进供给侧改革,坚决淘汰煤炭行业落后、低效和过剩产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跨行业、跨区域的兼并重组。抓好稳定工业增长若干政策、扶持“六大基地”工业企业发展用电用气补贴办法等惠企政策的广泛宣传、精准解读和全面落实,加快拟草并争取出台“建设现代工业强市实施意见”。组合用好直购电、留存电、丰水期富余电消纳等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工业发展资金管理机制,做大政策性担保公司,加快设立工业投资基金。加强人才支撑,探索设立产业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全力引进重点产业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和顶尖创新创业团队;建立市领导联系优秀专家人才制度;支持宜宾大学、高职院校调整优化学科设置,建立校企结合的综合培训和实践基地,培养面向全市产业发展急需的实用人才。
(六)突出监测预警,确保工业目标圆满实现。
坚持目标导向,强化适时监测、督查督办和定期通报,把控好执行节奏和进度;提高工业经济运行监测预测精准度,有效化解问题和风险,共谋齐抓、务实推进,确保全面完成年度预期目标,为推进宜宾工业新一轮大发展开好局、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