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车间匠人到职教先锋,任小鸿以劳模精神铸就教育丰碑。十年企业淬炼真功,十八载讲台传承匠心。名师工作室引领创新,校企融合培育时代匠才。用科研服务产业,以奉献诠释师魂,他是新时代"双师型"教师的典范,更是劳模精神在教育战线上的生动实践。

任小鸿作为校内教职工代表在学校70周年活动上发言
有这样一位教师,他以匠心独运,深耕高职教育;以无私奉献,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以创新为翼,翱翔于科研与教学的双重天空。他就是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任小鸿。从一名普通的企业技术人到如今的省级名师工作室领衔人,任小鸿的职业生涯是一部充满奋斗与创新的传奇史。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刻内涵,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先后荣获“全国机械工业先进工作者”(省部级)、“泸州市酒城英才计划—科技之星”“泸州市优秀创新创业导师”等荣誉称号;是四川省首批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负责人、四川省任小鸿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四川省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
从企业到校园:角色转变中的坚守与成长
1998年,大学毕业的任小鸿踏入了机械行业的大门,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在企业工作的十年间,他主要从事锻压模具的设计与制造、数控编程与加工,苦心钻研金属塑性成形新技术、新工艺,并成功应用于实际生产中。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专业技能,更培养了他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
“工作踏实认真,任劳任怨。”这是原企业董事长刘总及同事们对任小鸿的一致评价。在企业工作期间,他先后参与了多个模具设计项目,如渐开线花键项目、精密锻造摩托车变速齿轮等,为企业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工艺技术难题,保证了企业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为公司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然而,任小鸿并未满足于在企业取得的成就。他深知,教育才是培养未来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于是,2008年,他毅然决然地考调到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担任实训指导教师,从此踏上了教育这条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征途。

初到学校,任小鸿便面临着从企业工程师到高校教师的角色转变。他意识到,要教好学生,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职业教育理念。于是,他边工作边学习,考取西南科技大学工程硕士控制工程专业,并顺利毕业。
“角色的转变,自己还是付出了很多。”任小鸿回忆道。面对自己在企业都没有操作过的四种设备(加工中心、数控车床、线切割机床、电火花机床),他周末和课余时间就扎进实训室操作训练,经过半年多的摸索和实践,终于能够轻车熟路地使用这些设备。有一次,在操作数控车床时,由于安装工件时,夹具没有装稳当,差点发生了一次安全事故,这次经历让他养成了开机床前关门的良好习惯,培养了他的安全意识,也更加坚定了他在教育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决心。
除了校内的实践操作,任小鸿还利用暑假到企业学习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维护,并成功研究了数控加工过程中的后处理,利用所学知识成功申报泸州市科技项目《应用三维CAD/CAM技术构建锻造模具制造数据库》。天道酬勤,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成为一名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成为行业内的专家型教师,为国家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做出了突出贡献。
党建引领,立德树人:以红色基因铸魂育人
作为学校机械工程学院一名普通的党员,任小鸿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提出了“党建+专业”育人模式,并应用于机械工程学院的实际。在他的带领下,机械工程学院教师党支部提出“四抓四比”支部工作法,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他主持课题《五育并举视域下泸州小学儿童职业启蒙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获得推广。作为全国机械工业先进工作者,他一直在践行爱岗敬业与无私奉献的精神,他的事迹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激励了无数师生职工立足岗位、奋发有为。
在他的带领下,机械工程学院教师党支部荣获教育部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2024年),成为学校党建工作的一面旗帜。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他的引领下,师生形成了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

任小鸿在学校宣讲劳模精神任小鸿进园区宣讲劳模精神
教学改革,创新前行:以实践为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在教学改革方面,任小鸿始终走在前列。他深知校企合作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积极推动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在他的努力下,学校与四川泸天化弘旭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校外实训基地15个。这些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践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任小鸿还注重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创新。他主持完成了四川省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机械创新能力开发与实践》,该课程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2024年由任小鸿牵头申报的四川省专业教学资源库—化工装备技术专业获得立项,该专业教学资源库构建以知识图谱为基础,学生通过平台自学,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有效开展。
2019年,任小鸿组建团队参加四川省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在当年无任何借鉴与参考的前提下,他与团队成员一道,研究文件,研究职业教育精神,研究如何创新教学改革,在拍摄视频时,与同学们一起打磨作品,作为当年参加比赛中年龄较大的教师之一,通过不断努力,最终获得了省级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次年,同样获得了省一等奖,后期转为指导团队,实现了从一名参赛选手到教练的蜕变。
此外,任小鸿还主持了《构建新型大师工作室,培养新时代高职化工工匠的探索与实践》等2项教学成果,该成果荣获第六届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22年)。这一成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创新模式,得到了省内外多家中高职院校广泛认可和推广。
在他的推动下,学校学生技能大赛获奖率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95%以上的较高水平。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彰显了学校的教学实力和管理水平,作为高职教师的担当精神,也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研实践,服务社会:以技术为翼助力地方产业发展
在科研领域,任小鸿成果丰硕。他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20余篇),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5项、市厅级课题5项,授权专利7项。这些科研成果不仅提升了学校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也为地方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任小鸿主持的《极寒环境下液压缸用A333-GR6低温管与35#钢异材焊接技术研究》课题,解决了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特别是不同材质之间焊接成型的技术问题,使得该产品应用于极寒条件下成为可能,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任小鸿深知,科研的最终目的是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企业。因此,他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他结合企业的需求,利用有限元软件,分析了高空作业液压升降平台的特点,完成了该平台的设计与制造,实现了企业成果的有效转化,并公开发表了论文《高空作业液压升降平台的结构优化与有限元分析》。
坚守清贫,实现人生价值:以奉献精神铸就师魂
“我从小的愿望就是当一名教师。教师行业虽然清贫,但能更大程度地为社会作贡献,能培养出更多人才服务社会,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任小鸿如是说。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信念,坚守在教育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在指导学生实训的过程中,任小鸿总是耐心细致、一丝不苟。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当看到学生将图纸上的东西转化为产品时,他总是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这些产品虽然简单,但却是学生辛勤努力的结晶,也是任小鸿无私奉献的见证。
“再简单的工作,只要坚持做下去,都会做出成果的。在工作中要学会自己找工作做,多参加一些实践活动,能力就能得到提高。”这是任小鸿给学生的建议,他也是按这一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在管理工作中,他不断地积累经验、探索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研究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认真做好示范建设、实训、实习等工作。
“勤奋、踏实、肯干,有创新。”这是四川化院教师们对任小鸿的评价。“很有水平,技术好,结合企业实际教学,让我们学到实用东西,能够尽快融入到企业角色,最终实现零距离就业。”这是同学们的评价。
多年来,任小鸿凭借其较高的技术,为公司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同时,他还把解决典型问题经验加以认真总结,撰写成论文发表在专业杂志上供行业人士借鉴。现在经常有读者和工作多年的学生打电话向他请教技术问题。
编辑:许乐柠
责编:陶忻玥
校对:蒋玲萍
审核:王珊珊
来源:四川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