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政策信息

政策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信息 >> 正文

“十二五”规划 期待更有质量的增长

发布日期:2011-01-18    作者:     来源:     点击:


展望十二五,在继续保持较高经济增速的同时,与十一五相比,经济社会发展有望闪现新的亮点。
    
首先,从增长动力来看,十二五期间,支撑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动力不会改变,城镇化有望成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工业化的推进重点将由前期的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 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支撑着我国经济较快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第二产业平均每年拉动GDP超过5个百分点,工业GDP占比达到50%左右,后者已达到历史以及国际高位。与工业化相比,我国城镇化速度较为滞后。2009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46.6%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化率有望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由此带动居民消费、基建以及房地产投资的有力增长。
    
其次,从需求结构看,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消费被置于经济增长拉动因素的首位,显示政府对于扩大内需尤其是提振消费的重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我国出口曾连续七年年均增长20%以上,每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2-3个百分点。如今世界经济初步摆脱了萧条威胁,但未来外需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内需方面,十二五期间固定资本形成的经济贡献可能减少。在2002-2009年的上一轮经济景气周期中,我国进入一轮基建投资和基础产业建设的高峰期,再经过近两 年的“4万亿投资,电信、公路、钢铁、化工等行业已经或正走过投资快速增长期。对于仍处于投资高峰期的城市设施、水利、铁路等行业,也可能在十二五中后期出现投资增速下滑。而从消费来看,我国最终消费率由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67%左右下降到2008年的48.6%,提振消费大有潜力可挖,这将成为相当一段时间我国的重要政策方向。
    
从历年经济运行来看,不同的经济增速将带来不同的投资和消费率组合,经济高增长往往伴随着高投资。如果期望十二五期间提升消费率3-5个百分点,那么在经济增速超过10%甚至更高的情况下,目标实现难度将大大增加。这也从侧面表明,十二五并不一定需要过高的经济增速,提高经济质量和包容性的意义更加凸显。
    
再次,从产业结构来看,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
    
本着从大到强的思路,未来五年制造业将努力提高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等新兴产业占GDP比重可能明显提高。在国家政策支持以及城镇化推进的带动下,十二五时期服务业有望加快增长,尤其是金融、信息、流通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文教旅游等满足精神消费的产业,将迎来新的机遇。 十二五期间,公共服务、收入分配以及财政金融等方面均有望迎来更有力度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