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政策信息

政策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信息 >> 正文

焦伟侠主任提出乘势而上、跳起摸高、奋力推进全省工业经济高位求进加快发展

发布日期:2011-03-03    作者:     来源:     点击:


———在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主任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巩固回升、加快发展”的2010年就要过去,“十一五”完美收官,“攻坚克难、破浪前行”的累累硕果也将载入史册;“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2011年即将到,“十二五”蓝图绘就,崭新姿态、满怀豪情跨入开局之年。

少雄常委、成云副省长深情地回顾了“十一五”全省工业工作,充分肯定了取得的巨大成绩,深入分析了“十二五”面临的新形势,全面勾画了全省“十二五”工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安排部署了开局这年的工作任务,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务求取得工作实施。下面,结合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我谈四点意见。

一、全力抗灾难迎危机,在攻坚克难中实现全省工业经济新发展

在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工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工业强省作为统领全省发展的核心主导战略,系统制定并实施了“一主三化三加强”思路、“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目标、“7+3”产业发展规划,形成工业发展宏观战略构架——以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彻底改变区位交通劣势、为产业发展创造外部支撑条件,以“三中心”建设为工业转型升级创造全新服务,以“四基地”建设为产业尤其是工业优化空间布局。特别是汶川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铖机以来,我省工业抗灾难、迎危机,克服前行,紧紧把握灾后重建、扩内需促发展的重大机遇,较早恢复到了震前水平,迈上了新台阶。“十一五”时期,全省工业经济呈现六大鲜明特点:一是实力跃升。预计201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总量可达72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为6600亿元,分别为2005年的2.9倍、3.2倍。20082010年三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达到17722.4亿元,是“十五”总和的2.8倍,其中仅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就超过“十五”总和。二是贡献提升。预计2010年,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5%左右,比2005年提升18.4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约10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34%提升至2010年的43.4%。三是速度加快乐。预计2010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将达23.5%,“十一五”期间,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可达到19.9%,比“十五”时期提高4.3个百分点,比全国高8.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总量在全国由第10位上升到第8位。四是效益增长。预计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可达1300亿元,是2005年的4倍。五是结构优化。“7+3”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超过百分之七十以上;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超过百分之五十以上;100户大企业大集团主营业务收入比2007年增长百分之五十以上。六是投资扩大。预计2010年技改投资总额可达3000亿元,是2005年的4.2倍,全省“十一五”技改投资年均增速30%以上,投资总量超过9000亿元,是“十五”的4.5倍。五年的发展、崎岖坎坷;五年的成绩,极不平凡。特别是近三年,崛起危难,科学发展,创造奇迹。

——抗灾难、抓重建,克难前行,圆满实现了“三年目标任务

两年基本完成”。“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坚决执行党中央

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坚持“八结合”,迅速抓好规划、主体、时间、要素保障和措施“五落实”。充分利用灾后特殊政策,制定和落实一系列促复产、促重建、促回升的工作措施,高起点、高标准地推进东汽、二重、阿坝铝厂等在内的一批重大恢复重建项目建设,千方百计确保灾区恢复重建的要素保障,做到了大灾大难后无拉闸限电、无油气断供、无因缺煤电厂停机、无因铁路调运导致重建物资积压,灾区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20101-11月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雅安、阿坝六个极重灾区规上的工业增加值分别为23.7%23.%27.8%30.2%28.5%38.8%均高于全省工业增加值增幅;2440户规模以上受损工业企业复产率达99.5%,列入国家规划的3108项工业项目开工率达99.8%,竣工率达93.9%,投资完成率达93.0%,提前两个月实现“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

——迎危机、抢市场,逆势上扬,在全国率先实现触底企稳、提速回升。面对严峻形势、承载中央希冀,按照家宝总理和奇葆书记的要求,连年提出投资和工业“双引擎”“双拉动”策略,主动出击,化危为机——将灾后重建、整顿开发区变为优化空间布局之机,将抵御金融危机变为调结构转方式之机,将要素成本上升变为承接产业转移之机,作出了“抢抓订单稳市场、有效供给保市场、快调结构扩市场”的“三大部署”,先后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及时遏制了工业下滑势头,20091月工业增加值增长13.6%,比全国提早两个月触底回升,全年增速达到21.2%,增强了全国产业回升、向好发展的信心。

——重规划、扩总量,结构调优。推动工业经济整体实力量质齐升。

——抓集约、促创新,科学发展,实现工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优机制、强协调、调控有力,确保工业经济健康有序运行。

建立健全要素保障调控机制,建立“全省煤炭价格调节基金”,争取到国家直购电试点。安排特殊时段电价补贴资金,确保了近两年没有出现拉闸限电现象,是四川工业发展史上要素保障条件最好的时期之一。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对工业工作的高度重视,离不开地方党政和省级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与紧密配合,离不开全省工业系统对工业工作思路的不断创新与大胆突破,离不开全省上下对国内外发展形势的准确研判和对政策的狠抓落实。在此,我代表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党组向各级党政、省级各部门、企业办、新闻办、全省工业和信息化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准确把握“十二五”工业发展基本要求,奋力推进全省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改变国际分工地位,解决发展不平衡、加速调转方式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我省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机遇、加速推进“两个加快”战略,迎头赶上,实现也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攻坚跨越期。我省工业经济迎来了国际产业加速重构和东部产业加速转移“两大机遇”秉承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与成渝经济区建设政策“两大优势”,同时也面临着节能减排压力与要素人口出生率制约“两大挑战”,肩负着工业总量扩张与发展方式转变“两大任务”,必须继续坚持“抗危机、抢机遇、扩总量、促提升、转方式”的基本思路不动摇,紧抓传统产业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不放松,强化产业园区建设与企业培育不减弱,强力推进“5787”战略工程,为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产业支撑。

(一)准确认识“十二五”面临的“三大新矛盾”。

“十一五”期间,我省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产业布局散乱杂、产业形态不完整、产品开发机制不完善、资源配置效率低、科教优势发挥不充分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破解。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十二五”期间可能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

一是滞后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国际国内快速转型升级的矛盾。

二是本位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家区域经济战略调整的矛盾。

三是突出的资源需求和供给的矛盾。

“十二五”工业发展面临的这些矛盾,是绕不开避不了的,要完成省委省政府赋予我们的重任,必须按照奇葆书记和巨峰省长提出的要求,勇于跳起摸高,善于破解矛盾,坚持“三个不动摇“。

一是必须坚持“跳起摸高,加快发展”不动摇。

二是必须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和工业强省核心主导战略不动摇。

三是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动摇。

(二)深入理解“5785”战略工程提出的发展背景。

5785”战略工程,是经过深入论证后提出的“十二五”工业发展基本目标,到2015年全省培育5条万亿产业带、7个千亿产业、8个千亿园区(基地)、50个百亿企业。这是基于我省工业发展内在规律的必然选择,是顺应新形势、应对新变化、追赶先发地区的迫切要求,更是支撑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任务。

一是应对国内外挑战、塑造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要。

二是实施“工业强省”核心主导战略、支撑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的重要路径。

三是把握工业发展内在规律、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内在要求。

(三)明确“十二五”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

刚刚结束的全国发展改革工作会、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全国农业工作及其乡镇企业工作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都从不同的层面部署了工业“十二五”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我们要在谋划“十二五”时,认真贯彻落实这些会议精神,按照“两个加快”战略部署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要求,围绕“5785”战略工程的推进,加快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核心计导战略。“十二五”期间,争取实现工业增加值和工业利润快于工业总产值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快于工业总体发展速度。到“十二五”末,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2008年翻两番,支撑全省GDP实现3万亿元的目标的目标和工业化率城市化率双双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建成国际知名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水电能源基地、钡钛稀土新材料基地和全国重要的油气化工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中医药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成为西部离先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先行先试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示范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辐射区、高端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中心。为此,着力抓好以下重点任务:一是实施优势产业“千亿元跨越工程”。二是深入落实产业园区“521战略目标”。三是启动构建五条“万亿特色产业带”。四是打造十大产业示范新城区。五是加快“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