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让“中国制造”甩掉“贴牌”的“帽子”
“完成‘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最根本的是靠科学技术,最关键的是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胡锦涛总书记日前参观“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时指出。
自主创新:从“制造大国”到“创造大国”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中国制造”遍布全球。但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仍是“贴牌代工”的符号,与“低端”“廉价”相随。
“中国制造”亟待通过掌握核心技术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为中国产业全球布局提供整体品牌支撑。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支持政策,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
这是一组发人深省的数字:我国每年花费6000多亿元进口重大制造设备。光纤制造装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5%,石油化工装备的80%都要依赖进口。
“十二五”,撰写“中国制造”的“高科技故事”成为越来越多国人的理想与目标。
两会刚结束,科技部立即启动“制笔行业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目标是三年内给数百亿支中国制笔安上“中国珠芯”。
“我国每年生产380亿支圆珠笔,但笔尖珠芯近90%需要进口。在美国市场上卖1.99美元一支的圆珠笔,,我们制笔厂的利润才1毛钱。”科技部部长万钢感慨万分地说。
站在新起点,发展与转型交织,机遇与挑战并行,国内与国际相连。
能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决定着中国能否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创造大国”的跨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任务,抓住自主创新就抓住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牛鼻子”。
“重大专项的实施中特别强调政府‘搭台子’搞服务,让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唱主角’。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加速推进相关领域的产业升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科技部重大专项办主任许倞说。
在震后重建的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做强中国重大装备”的标语十分醒目,与厂区内高高耸立的、由东汽自主研发的集风能、太阳能光伏发电及储电技术等于一体的1.5兆瓦级风力发电机一起,成为东汽凤凰涅槃的标志。
自主创新,勇攀高峰与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坚韧不拔,艰苦创业共同构成了东汽人今天的拼搏信念。
“十二五”规划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这一部分中明确指出: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题、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发布时间 : 2011年4月25日 文章来源 :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