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航空工业成飞副总工程师姜文盛:蓝天下战鹰“隐秘”的守护者

发布日期:2020-11-25    作者:     来源:     点击:

姜文盛,1989年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就进入到航空工业成飞。三十年来,他一直战斗在航空工业技术第一线。从科研生产现场技术员到特设技术系统首席工艺师,再到服务保障项目总师,他参与和主持了多个型号飞机特设系统的工艺设计,为歼-10、歼-20参加阅兵等重大专项任务提供技术支持保障。

同时,他瞄准实战化、联合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训练要求,对装备质量、响应速度等服务保障工作制定了系统的规划。他先后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航空工业集团建军90周年阅兵重要贡献二等奖”“成都市国资国企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2020年11月24日上午,姜文盛作为来自四川省的94名全国劳模之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了表彰。

2019年10月1日上午,国庆70周年阅兵式上,万众瞩目下,22架“成都造”战斗机按照既定的路线和时间,米秒不差飞过了天安门上空。

从起飞升空,到接受检阅,再到圆满落地,这支“战鹰”队伍都没有出现任何闪失和差错。由航空工业成飞设定的“维护保养零故障,应急处置零差错,受阅装备零抛锚”保障目标全面实现,百分百完成任务指标。

空中战鹰完美执飞的背后,离不开另一只地面“战鹰”队伍——航空工业成飞保障团队一次又一次与压力的抗衡,与细节的较真,以及与时间的赛跑。而航空工业成飞副总工程师姜文盛,则是这支队伍的排头兵。

除了牵头负责每一次重大专项任务的保障工作,日常里每一架战斗机交付后的后期保障维护,都是由姜文盛把脉把关,决策落实。同在一片蓝天下,与研发和制造相比,姜文盛及其团队,扮演的是一个更加“隐秘”的角色。但他数十年如一日,默默以自己的方式,凭借过硬的专业“功夫”,从容不迫地守护着这片蓝天。

保证“百分百”阅兵

花2个月对参阅飞机进行专项检查

不管是去年国庆70周年阅兵上“成都造”战队的零差错执飞,还是2015年“9.3”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大典歼10的完美亮相,在姜文盛看来,都得益于前期充足的准备和预案。

“在去年国庆,接到阅兵指令前,我们就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针对影响飞机安全的所有项目,做了专门的预案。”姜文盛介绍,航空工业成飞的保障团队历时2个多月对全部参阅飞机进行了五大类问题的专项普查,并对可能导致空停的18类原因/隐患进行逐一梳理,消除了飞行安全隐患,对参阅飞机提出了“特情处置及最低放飞标准”,为参阅部队在关键时刻最终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由于参阅飞机训练时间长、强度大,航材供应若是跟不上,将严重影响装备完好率和部队训练计划。

对此,姜文盛带领保障团队多次赴用户部队驻地对接用户需求,分析评估用户航材备件使用情况,在任务初期便制定了科学详细的专项保障备件清单,并组织53个配套单位对参阅部队的所有备件进行状态清理。

同时,保障团队打通了内外部“绿色通道”,对内优化厂内资源的申请、调拨、发运、出厂流程,对外与多家航空公司签订保障协议,在票务预留、快速安检、随机托运等环节构建了快速办结流程,有效地提升了保障备件的周转速率。

73天完成拉烟喷嘴改装

涉及3700多个零件

紧凑的筹备期间,不时还要应对突然下达的紧急任务。例如,“9.3”阅兵准备期间,姜文盛就收到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全部参阅飞机的拉烟喷嘴改装和整机喷饰,使拉烟时间由之前的十几秒延长至80秒的任务。

“73天。”姜文盛接到任务后,先算出了剩下的期限。

在这73天里,他要带领团队完成拉烟喷嘴的设计、试验、生产、试改装、评审、批量生产、全面改装等一系列工作。过程中,问题接踵而至。

其中,光喷嘴强度计算就做了五套方案,过程中不断推翻重来。不仅如此,拉烟系统涉及了3700多个零件,要在短时间完成生产实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姜文盛和团队只有商量着一点点挤出时间,专门为这批零件生产开辟紧急通道。生产过程中,还得不断解决新问题:比如在喷嘴弯管零件加工时,原计划的数控铣工艺方案,因耗时过长被迫放弃。而采用车削工艺加工,常规装夹又无法固定零件。专家紧急创新设计出专用夹具,才解决了问题并缩短了零件加工时间。

最终,团队按期完成了任务。2015年9月3日上午9点40分左右,看着数十架歼-10飞机组成的空中梯队冲破云霄,整齐划一拉出彩烟,铺出彩道时,姜文盛难掩激动:“人生能有几回搏!”为了这荣耀且充满奇迹的一刻,这一仗,值了。

专业加持

拍板做决策力求隐患“清零”

飞机交付后,姜文盛及其团队往往要和用户、客户打交道。“和他们聊天,当然也是聊飞机呀,想接得上话就要懂技术。“

他表示,自己要成为一个“复合型”的人才,得接触到公司所有的资源和专业,要懂制造流程、飞机维护和设计改进,这样才能更好应对各类情况。“

之前,出口到国外的歼-7某型号,曾出现过机载电台噪声大的问题。接到购买方的反馈后,姜文盛立马带队出国。

“你来了就好了。”这是对方负责试飞的中队长,见到姜文盛时说的第一句话。随后,姜文盛开始组织做检查,并制定相关方案和实验,甚至从最初的飞机设计方案里入手找问题,彻底消除了噪音影响。

“造成电台噪音的因素有很多且复杂,飞机内部的环境、舱内显示器或者塔康系统等都会对其产生影响,我们得找到源头。”姜文盛说,在他接手之前的解决方案一直纠结的是通讯设备即电台本身,却没有扩大“纠错”的范围。“当然,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来讲,承认是飞机的问题,而并非电台单个的故障,甚至要改动之前的设计,是需要勇气的。”

姜文盛也有底气。“虽然自己不是设计出身,但基于我对歼-10的了解,以及多年的工程经验,我就能够迅速排查出原因,把源头找到并督促解决。”这一点,姜文盛自感骄傲。

一个团队中,需要一个“拍胸口”做决定的人,姜文盛,扮演的就是这个角色。

有一次,外场飞行训练构成中出现套环铆钉脱落打坏发动机,这是一起严重的事故征候,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将面临外场飞机全面停飞的巨大压力。姜文盛立即赶赴现场开展调查,决定对所有现役飞机开展普查,并确定采取超声波探伤结合目视的方式查验故障确定原因同时,为给客户带来的影响最小化,他一边组织制定改进方案,一边扩大原材料采购量,提前按照改进方案进行投产。

最终结果证明姜文盛凭借专业,再次正确预判解决问题,只是每次回忆起这一系列操作时,他都感叹“压力太大”。“一旦再打坏一个发动机,就是损失百万的事情,但不得不去‘拍板’行动起来,时间又紧,必须全力做到隐患清零。”